【美中貿易戰,我們選邊站?】
40 年前的今天,美國總統卡特簽署《臺灣關係法》,該法簽署後溯及自 1979 年 1 月 1 日生效,美國會持續提供武器給我們。
-
🇺🇸這部法律是幹嘛的?為什麼要簽?
《臺灣關係法》主要規範美國對台政策,包括維持台海現狀及商業往來等內容,在「無外交關係」的情況下,維持美台間經貿關係,並以「美國在台協會」代表美方。法案中明文指出,美國將關切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手段決定台灣前途,或威脅太平洋的安全的行為。此外,美國也會持續提供「防衛性」武器給台灣,並抵抗任何對台灣社會的武力或高壓行動。
1979 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決外交關係。斷交後,美國大使館關閉,駐臺美軍與軍事顧問團等皆撤離臺灣,同年 4 月,也就是 40 年前的今天,美國國會通過《臺灣關係法》,由當時總統卡特簽署,並溯及自同年 1 月生效。《臺灣關係法》為美國國內法,規定美國政府應給予臺灣相同於其他國家的待遇,因此縱使台美斷交,雙方仍然保持實質外交關係,互設機構間互具特權、免納稅及豁免權等權利。
但臺灣關係法下臺灣只包括臺灣和澎湖群島,並不包括金門、馬祖等外島,這項法案也「未明定」美軍在台海危機出兵保護臺灣之義務。且值得注意的是,雙方維持實質外交關係,其實不需要透過國內法的方式為之,例如我們和日本也沒有外交關係,但日本也有在台灣設有「日本台灣交流協會」。
-
🇺🇸目前美中貿易戰對台灣會造成什麼影響?
貿易戰所受到的影響來自許多面向:首先如太陽能產業等銷往美國的商品,也受到課予高關稅的成本衝擊;再來是在中國設廠的台商,不但出口直接減少,也間接影響在台灣的母公司。此外,中國一直是台灣最大宗的出口國,貿易戰大幅減少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量,也連帶減少台灣對中國的出口。
對此,有學者分析,近期廠商可能會在電子和機械產品中獲得轉單上的利益,但建議在中長期的規劃上要布局在美中兩國以外的生產基地並積極開發其他新興市場,或與美中「以外」的市場進行合作,例如與東南亞地區的廠商聯盟或投資等,都會對於分散因貿易而生的風險有所幫助。
也因此台灣在 2016 年之後政府的貿易政策轉向,讓貿易依賴度不要如此依賴中國,或許可以減緩美中貿易戰所帶來的風險。
-
🇺🇸台灣不是一張牌
在美、中、台三方關係中,台灣如何做到身處大國競爭間仍能保持國家尊嚴、維護國家權益,一直是時常被關注的焦點。40 年來,《臺灣關係法》成為美國對台政策的準則,也確立了美國與台灣在準官方關係的基礎上各個層面的往來關係,甚至在去年美國更通過《台北法案》,讓美國高階官員可以有來台灣的法源依據,可見台美之間一直不斷展開新對關係。
近期美中之間的貿易衝突尚未停歇,這場貿易戰如同兩頭獅子打架,夾在中間的我們很難不被波及,不論如何,我們都應要做出決定。至於什麼決定對我們才是最好,我想兩國之間是否民主體制,是否法治社會,是否擁有自由,已經提供我們最好的答案。
-
#法律白話文運動
#法律歷史上的今天
#台灣關係法
#美國 #台灣 #TRA #TaiwanRelationsAct